内容提要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980.html
《金瓶梅》是在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活模式出现“礼崩乐坏”的时代产生的代表作, 虽然曾遭“冷遇”, 但20世纪以来《金瓶梅》的研究逐成显学, 众多学者对它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研究。本文笔者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通过对新历史主义的批评学者斯蒂芬格林在文学的功能论分析的基础上, 分析主要人物潘金莲和吴月娘, 通过分析她们身上体现出的矛盾。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980.html
(本文计3630字)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980.html
《金瓶梅》被学术界称为中国的“第一奇书”, 但是人们在阅读后对它的褒贬不一。而进入20世纪之后, 为了更好的研究《金瓶梅》, 在学术界上兴起了“金学”, 然而, 学者对该小说研究更多地倾向于思想意蕴和人物形象分析。通过分析主人公吴月娘和潘金莲的性格特征, 从她们身上揭示贯穿小说的“颠覆”和“抑制”两种力量的矛盾张力, 剖析明代商业化语境下人们的精神迷惘和道德两难。通过家庭琐事的描述, 展现社会大背景。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980.html
一、潘金莲与吴月娘人物分析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980.html
潘金莲是兰陵笑笑生在金瓶梅中塑造的一个淫妇的形象。但其又不仅仅是个淫妇的形象, 而且其还是能够追求自己的幸福的, 只不过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运用了一种较为扭曲的方式。其从小就在残酷的生活中长大, 被随意地嫁给武大郎为妻, 但是, 其还是在残酷的现实中想寻求一丝安慰, 西门庆的出现使她的追求变得现实化, 进入西门庆家她开始懂得了, 要想得到自己所追求的, 就必须让他人作出牺牲, 在强者面前, 她必须要屈服, 在弱者面前, 她要牺牲弱者来成全自己。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980.html
在追求自己的幸福中, 她可以不择手段。西门庆还活着时, 其不会争风吃醋, 也不会挑弄是非, 而且在众多的老婆中还能够起到平西战争的作用, 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能够维持西门庆大家族的面子, 尽管那些小老婆非常的难缠, 但是她还是能够通过不同的手段将她们征服。在关键时刻, 她能够放言直谏。西门庆死后, 她还是竭力的维持着大家庭, 她是疯狂的社会中对颠覆的抑制力量。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980.html
二、抑制与颠覆力量的体现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980.html
“抑制”和“颠覆”是矛盾的两极。明代社会处于一个急剧的社会转型期, 资本主义萌芽把工商业主推上历史舞台。新的贵族一般都是借助商业发展, 他们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理性思维, 就是既相信金钱地位万能也无法真正摆脱传统伦理的羁绊, 他们精神生活的体现能够两个方面分析, 当人们在对客观的事物进行分析时, 他们往往掺杂了金钱的因素, 当人们想完全沉浸在精神生活中, 他们用一种扭曲的心态来理解一切———只是因为在伦理与个性解放中的两难选择中金钱与地位成为了标榜他们身份的一个符号。西门庆疯狂地敛财与玩弄女人, 潘金莲疯狂地争夺地位与嫉妒财富, 吴月娘极力压抑自己维护地位与做到贤良。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980.html
然而, 这些都是对那个时代人们精神空虚的展现, 人们在精神层面的空虚是不能通过金钱来掩饰的, 表面的平和也不能掩盖内心的焦躁不安。这正是对当时人们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看法, 通过借助道德层面, 对婚姻维持。那时的人们对待婚姻就像是儿戏, 他们本着不负责任的态度, 也不会用道德去约束自己的行为。在社会上都是以金钱为重, 这种拜金主义观歪曲了人们对友情和爱情的理解, 也不能让人们的真性情释放出来, 人们只是追求物质享受, 但是精神生活空虚。西门庆用物质换取精神生活的愉悦, 追求婚外情的刺激, 那些妇女们为了金钱出卖自己的灵魂, 导致这些发生的原因不仅仅有他们个人的原因, 社会原因也是关键, 在一个拜金主义的大环境下, 人们的心灵得不到净化。潘金莲也是当时大环境下产生的典型妇女之一, 她以为让西门庆快乐就可以抓住他的心, 她充当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反叛者, 但故事的结局中她被卖给武松而被杀掉, 是在“抑制”中的“颠覆”, 吴月娘被称为艰险好人, 压抑着自己的情欲维护这自己摇摇欲坠, 有名无实的地位, 她把封建伦理与等级看的比什么都重要, 一切行为都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 压抑了自己的本性, 而且将忠贞看的无比重要。她充当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颠覆力量的抑制者”。潘金莲的行为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其不愿意压抑自己, 也不愿意被金钱左右, 她对封建道德还是抱有一定的希望的, 同时对人性充满了向往, 是一种对人类本性回归的愿望, 充分表达了他对传统女性意识的反叛和“颠覆”。吴月娘也不是什么奸险小人, 她只是走不出历史的局限, 忠心地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这又充分表现了时代对于“颠覆”力量的抑制。明代社会只是维持表面的繁华, 但是本质上却是腐朽的, 这种腐朽的产生也是必然。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980.html
三、新历史主义在历史话语下对文本的解析
历史没有局限性, 其是无限延伸的, 同时, 一段文字也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压缩。明朝中后期, 海禁政策的实施, 以及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 人们开始意识到不能仅仅追求金钱。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繁荣, 人们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追求精神生活, 而且扩大了当时社会的需求。道学已经成为一种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 不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新的道德风尚在明末产生, 人们开始追求个性解放, 伪道学被人们摒弃。对政治制度开始反思的思潮出现, 在明末出现的道德缺失和政治的腐败现象, 不仅仅是统治者造成的, 其主要原因在于封建礼教思想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不协调, 导致当时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的政治制度建立过程比较漫长, 经济发展速度快, 政治腐败严重, 二者成为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社会道德水平下降。但是社会转型需要很长时间的探索, 政治制度需要长时间的探索革新, 在明末, 社会逐渐发生了变化, 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社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人们在社会变革时期会产生迷惘的情绪, 在蜕变中不能适应。人类进入一个无信仰、漫无目的的“迷惘”时代。出现了很多对现实不满的人物, 他们想要改变, 只能通过对现实的反叛和颠覆, 《金瓶梅》是对当时历史的延伸, 能够对当时社会面貌进行阐释, 当时人们对生活迷茫, 甚至失去了信心, 他们没有生活的方向, 所以, 会做出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 最终会以悲剧收场。由于信仰的缺失, 他们只能将金钱和肉欲作为唯一的信仰, 诠释着当时的社会悲剧, 人们企图对明朝的精神进行颠覆。小说是对历史的真实写照, 也是对历史的压缩, 《金瓶梅》这部小说中, 能够对生活中琐碎的小事进行描绘, 而且都是一些奇闻异事, 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 在阅读《金瓶梅》时, 仿佛能够感受到当时的人们生活在一片荒原上, 孤苦无依, 他们渴望救赎, 却没有方向, 人们没有责任感, 没有道德, 没有信仰, 没有正常的欲望。小说通过对小家庭的描述, 映射了当时的社会大背景, 形成了对新历史主义的批判。当时当局者的权力无限的扩张, 能够覆盖周围耳朵一切的事物, 并且能够在所有的地方出现, 所以, 在对新历史主义进行考察的过程中, 应该分析历史语境, 分析当时的权力关系, 通过对相关文本的解读, 来解释文学的观点。在小说各类情节的描述中, 为人们展示了悲喜交加的场景, 充分展现了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权力关系, 一边是吴月娘安详终老;一边是潘金莲被杀的悲怆。通过对新历史主义社会大背景的分析, 在结合文学功能的相关理论, 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力量中得到调和, 人们想要去颠覆, 但是个人的力量毕竟比较弱小, 其不能与社会大背景抗衡, 在社会大背景的压抑中, 他们只能做出让步, 使得抑制的力量不断的高涨。在另一方面, 作者也对当时压抑人性的思想产生了疑问, 其认为当时的资本主义伦理道德不仅不能起到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 而且还会压抑正常的人性, 明代社会的权力对人们的正常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作者也对明代权力产生了质疑。福柯说, 当一个时期处于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识形态中, 也总有一些人和行为被压抑, 历史学家在研究中应该运用割裂的方法, 对一些受到压抑的人和因素进行格外的关注。不论是历史还是文学作品, 其都是一类文本, 其都是不同意见的交流, 都是运用权力的场所, 都能够展现出反传统的特点。尽管不开明的统治到最后也是以灭亡收场的, 但是, 小说中作者也会将那些反叛的人物设计成悲剧角色。在小说《金瓶梅》中, 作者用锋利的话语将明代历史展现在读者面前, 表达出在压抑人性的社会大环境下, 人类走向灭亡的必然, 在荒凉的精神生活中, 人类必然会违背当时的社会意识进行反叛, 历史的斗争一般都是意识形态的斗争。小说中能够为人们展现真实的情感, 细致的表达出人们的情感结构, 展现出真实的历史, 作者通过小说中反叛人物的描述, 分析了资本主义道德压抑人性的弊端, 也对新的社会道德的建立期望, 表达了对拜金主义价值观的批判。作者不仅仅流露出消极的思想, 同时也能够表达自己的愿景, 期望能够通过新的制度改变社会大环境。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秦楠, 石云龙.人性在“颠覆”和“抑制”中突显——《京华烟云》的新历史主义解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6, 8 (1) :77–801.
[2]刘萍.反叛的悖论——论新历史主义的文学功能与《麦田守望者》[J].当代外国文学, 2002 (4) .
[3]戴敦邦, 刘心武.戴敦邦绘刘心武评金瓶梅人物谱[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6.
[4]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5]杜小真.福柯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2.
《金瓶梅》